植保无人机掠过连片麦田播撒基肥,智能大棚内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投喂”果蔬,物联网实时显示数万只蛋鸡生长环境,长江大堤生态廊道上连片水杉吐出新绿……春日鸠江的广袤田野上,正奏响一曲智慧与绿色的交响曲。
近年来,鸠江区以智慧农业为笔、生态建设为墨,着力打造智慧农业发展新画卷,加快建设“天门碧水 惠生长卷”百里乡村振兴示范带,书写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生动篇章。
植保无人机助力“新农人”变“兴农人”
眼下正值小麦抽穗扬花期,也是病虫害高发期。鸠江区汤沟镇“新农人”金良缘带着良缘农机合作社的小伙伴们抢抓时间节点,操纵植保无人机开展小麦病虫害飞防作业,助力春季田间管理,确保小麦稳产增收。
4月18日上午,在汤沟镇三元村,绿油油的小麦长势喜人。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两台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在麦田上空按既定路线匀速飞行,药液均匀散开洒向麦苗,为小麦春季病虫害防治送去了“及时雨”。
“最近是小麦种植的春管关键期,这几天合作社的6台植保无人机全部‘上岗’。”金良缘介绍,一台植保无人机五六分钟即可完成20亩地的喷防,是传统人工作业效率的十几倍,同时喷洒得更加均匀精准,高效、节约、环保等优势十分明显。
作为一名90后“新农人”,金良缘于2013年返乡创业从事果蔬种植,目前种植有450亩水稻、200多亩大棚蔬菜。在逐梦沃野投身农业的同时,他还依托科技手段,带领村民增收致富。2013年,金良缘和几位“小伙伴”成立良缘农机合作社,为种植户提供果蔬种植产前、产中、产后、销售一体化服务,目前已辐射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100余人,周边村果蔬种植户200余户。
随着乡村全面振兴的深入推进,近年来鸠江区越来越多像金良缘这样的青年人返乡创业。他们有知识、有干劲,勇于接受新事物,善于使用新技术,是科技兴农富农之路上的中坚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
以“数”赋农让农业生产科技范十足
技术人员轻轻按下按钮,短短两三分钟后,蔬菜大棚里一个个小喷头开始喷洒出水花,300亩韭菜笼罩在轻柔的水雾中——这是记者日前在白茆镇义圩村新绿洲家庭农场见到的一幕。
新绿洲家庭农场负责人季玲玲是一名80后,她和爱人在白茆镇套北村、义圩村、新园村、六洲村,共流转土地2550亩左右,开展粮食及蔬果种植。由于种植规模大、品种多,季玲玲一直思考着怎样依托数字化手段赋能农业生产。2024年,农场引入300亩水肥一体化智慧农业灌溉系统,让她看到了数字化带来的巨大变化:“300亩大棚,之前灌溉要一个个大棚人工拿着水管浇,现在只需要一个人按一个按钮。”季玲玲说,得益于灌溉的精准性、及时性,这套系统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水肥成本,而且提高了蔬菜的产量和品质。据其介绍,下一步新绿洲家庭农场打算进一步升级智慧农业系统,引入更多先进设备和技术,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让农业生产更加智能高效。
以“数”赋农、靠“数”增收,在鸠江区并非个例。在白茆镇江坝社区皖瑞禽业有限公司,数字畜牧业示范基地建设让养殖场面貌焕然一新:在大屏幕上,养殖场温度、湿度、禽类在栏天数等信息一目了然;养殖着3.05万只蛋鸡的鸡舍干净整洁,丝毫没有传统印象中禽类养殖场的异味。厂长宋帮俊介绍,企业于2024年建成自动化精准环境控制系统,配备畜禽圈舍通风、温控、光控、环境监测、视频监控、粪便清理等设施设备,实现饲养环境自动调节。同时,配置产品收集系统,实现集蛋、包装等自动化;建设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养殖投入品、产出品、生产记录、人员、成本等精准管理。“系统建成以来,鸡舍养殖量增加了1倍,与此同时,产蛋量有所提升,破损率大为降低。”宋帮俊说,目前1号鸡舍3.05万只蛋鸡的日产蛋量达到了近2吨。
这是鸠江区大力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缩影。近年来,鸠江区紧紧围绕现代数字农业发展目标,大力开展数字乡村建设、信息进村入户、“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农产品质量数字化监管等工作,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惠生长卷”绘就乡村振兴“绿色名片”
驱车沿长江无为大堤缓缓行驶,一路风景如画,江影营地、湿地草甸、江风北梁、时光长廊、生态水杉林等各具特色的景观,串成一道令人流连忘返的长江生态风景廊道。
鸠江区以无为大堤鸠江段为主要范围,致力打造“天门碧水 惠生长卷”百里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鸠江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鸠江区全面统筹和推进无为大堤及沿线村庄建设和产业融合,以乡村“五大振兴”为抓手,通过“三个聚焦”,聚焦大堤改造提升、聚焦村庄建设提升、聚焦乡村产业提升,全力打造生态更好、产业更优、颜值更高、民生更实的“天门碧水 惠生长卷”百里乡村振兴示范带。整个“天门碧水 惠生长卷”百里乡村振兴示范带依据其自身特色对周边历史、文化、民俗、资源等内容进行主题打造,它不仅是促进长江鸠江段滨江生活的重要窗口,也是鸠江区生态与生活相互融合的江北会客厅。
记者采访中获悉,项目一期包括江影营地、湿地草甸、江风北梁、时光长廊、生态水杉林等景观节点以及沿线村庄的环境改造。以江影营地为例,在长江三桥附近铺展大片草坪,配备生态停车位、秋千、休闲座椅等,同时搭配打卡主题小品,让游客观美丽江景的同时,享受惬意的江岸休闲时光。而水杉林作为植物界的“活化石”,不仅是生态修复的先锋卫士,更是四季流转的视觉盛宴,游客漫步其间,可享受天然氧吧的纯净空气,聆听鸟鸣风语的生态交响。
目前,鸠江区紧扣农文旅融合发展主线促进乡村振兴,秉持统筹推进、稳扎稳打的理念,全力推动“天门碧水 惠生长卷”百里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建设蹄疾步稳。
智慧赋能、生态打底,成为浸润在鸠江每一寸土地、每一颗果实中的振兴密码,未来必将书写更加令人心潮澎湃的奋进华章。
相关文章:
智慧+生态 描绘鸠江乡村振兴新画卷04-21
健康中国 行动起来04-21
“青年强村”二十条发布 杭州桐庐打造乡村振兴青春引擎04-20
第50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获奖名单公布 山西大学科研成果获“评审团特别嘉许金奖”04-20
甘肃省将构建“四屏一廊”生态格局04-18
科技赋能春耕春管 “智”耕“数”种绘就希望田野上的新“丰”景04-16
扫码即飞!大连有共享无人机了!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