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观鸟”成为新型“追星”生活方式,人类中心主义思维还在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7 17:17:00    

越来越多的朋友在观鸟,记录观鸟的第一现场,讲述观鸟的方法、乐趣,不同鸟种的特征、习性,以及人与鸟之间的情感。不只是鸟,自然博物爱好者也看到其他物种生存的困境,看到人类的困境,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叙事。

“当我们看见鸟,最终看见的是什么?”近期出版的《单读 41·我看见了鸟》以“自然”为题,收录了周玮、任宁、安小庆、陈创彬、欧阳婷、沈书枝六位写作者的新近作品,呈现了中文自然文学写作的新景观。

吴琦 主编

单读|上海文艺出版社

在地拉那认识不同物种,在盈江观鸟,在横断山间学习森林的智慧,在潮汕乡间守护水雉降生,在北京的公园看鸟和植物……几位作者用自己的感官和知识,敏锐地捕捉着不同时节、不同地域的生命细节,并为此流淌出丰沛的感情,时而因为美的景象,时而因为发现了新知,更多时候是因为看到了它们生存的艰辛。

下面这篇文章选自博物学爱好者、英美自然文学译者周玮的《认识一个春天》,她像一个“目光炯炯的猜谜者”,通过认识当地的物种,从头开始认识了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的一个春天,“对于一个博物学爱好者来说,能够亲见季节流转在草木上按下的印记,或可慢慢揭开一些物种的身份之谜,记录和了解更多的生命细节,就是不折不扣的幸福生活”。

认识一个春天

地拉那俯瞰

地拉那的春天来得格外早。连日晴空,碧蓝天穹下满缀明黄花穗的高树,晨光映照下尤为灿烂。街市、公园、院落墙外都能见到,看多少次都在心里盛赞——因我久居冬日漫长的北方,还从来没有在2月中旬见过如此流光溢彩的花树。这个时节最亮眼的花仅它一种,而且还有怡人的芳香,只是难以形容,记忆里没有类似的香气。气味又捉摸不定,不是每一次站在树下我都能闻到。

路边也有小贩在卖花枝,我们买来几束,分插装瓶,凡那金色流淌之处,总令人心情振奋。小小的黄花像蓬松的绒球,银绿的二回羽状复叶修长精巧。我特意装了一小瓶剪下的叶子放在床头,那也有好闻的草木香。插瓶后叶子很快收敛闭合,就像含羞草的叶子被触碰后那样。叶片变干后微微弯翘,好像鸟儿拖曳的尾羽。

这到底是什么树呢?我一向喜欢留意周遭,每到一处新地,总是先从常见草木开始熟悉环境。我去了市中心最大的英文书店,却发现一本欧洲植物指南也没有,不禁懊悔。临行前应该在箱子里装两本从前收藏的英国博物学书籍,总能派点用场。茫然之余,我想起自己在iNaturalist网站注册过账号,但还没有上传过观察记录。这是一个在线生物多样性记录平台,用户大部分是博物学业余爱好者,也有专攻具体领域的研究者。是时候探索一下这个社区了。

我把拍摄的照片上传网站,接着确认位置。点开地图,一眼看去,整片南欧地区只有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名字赫然在目,把光标移到那只显眼的高筒靴,再移到靴跟右边,与意大利隔亚得里亚海相望的地方就是阿尔巴尼亚。然后拨动鼠标滚轮,放大再放大,直至首都地拉那的名字出现。其实输入“地拉那”三个字就可以即刻锁定位置,但我和孩子喜欢这种不断拉近的镜头感,就像动画短片《宇宙变焦》(Cosmic Zoom)的手法,这也是一种阅读地图的方式。

iNaturalist网站

照片上传成功后,平台给出几个建议,我一一对比花叶细节,终于确定是豆科金合欢属的银荆。隔天再上网站,我收到提醒,有另一位用户在这个条目下给出同样的鉴定,便放下心来。此时条目的学名旁边多了一个绿色标签——“研究级别”,原来,当观察条目具备完整的多媒体资料、时间、地点,并且社区对鉴定结果(通常在物种一级)已经达成共识时,就达到了研究级别,可以用于科学研究。

小小的四字绿色标签像一份奖赏,让我的博物热情为之高涨。这和从前使用博物图鉴来辨识物种是完全不同的体验,在这个平台上,自然观察成为互动的过程,鉴定倚赖网站用户和平台智能工具的建议,最后还可能产出有意义的结果。虽是虚拟社区,上传的条目却是个人亲眼所见、来自野外现场的一手记录,全球的博物爱好者经年累月地贡献条目,集合起来就是宝贵的研究数据,前提是这些数据质量符合标准。这就是公民科学的要义,发动公众力量来积累生物记录,而在数码时代,记录和分享的手段都更为快捷方便,在线平台让每一个博物爱好者深感吾道不孤,不管他们身处何地,兴趣多么冷门。

在网站上点开银荆这一物种的信息页面,可以看到最近的一笔观察记录,可以查看超过一万多条的记录,从春到秋,从花到果实,银荆的完整生命历程都可以看到,而记录的背后是位于六个大洲的六千多位观察者。当我又在网站上找到附近项目“NatyrAL”(阿尔巴尼亚自然)时,更加激动不已。看项目介绍,它是由一位阿尔巴尼亚博物学家和野生动物摄影师发起的,旨在汇总该国的自然观察记录。这个社群拥有44位成员(人数真少),却记录了近六千个物种,虽然条目混杂,欧洲白鹳挨着潘非珍眼蝶,卷羽鹈鹕旁边是灰暗笠螺,此时在我眼里却成了全世界最珍贵的宝库,我一有时间就打开这个在线图鉴,一帧帧照片细细看过去,为阿国丰富多样的野生物种赞叹不已。于是我也加入了这个项目,打算贡献自己的力量,尽可能留下更多的本土自然观察记录。

除了“研究级别”的绿色标签,我的银荆条目还有一个红色叹号,意为经由人类活动到达此地的外来物种。 银荆的原生地是澳大利亚大陆的东南部和塔斯马尼亚州,19世纪初被引入欧洲作为园艺植物栽培。阿国属地中海气候,冬天多雨,温和湿润,夏天干热,银荆在这一地区适应良好,稳定地扎下根来,自行繁衍生息,建立了稳定的种群,在这个意义上,它已经成为“归化物种”。银荆能产生很多种子,在土壤种子库(指存在于土壤表面和土壤中的全部有生命的种子的总和)中休眠数十年仍具有活性。旱季容易引发山林野火,而火正是刺激这些种子发芽的一个因素。银荆且能吸收大气中的氮,并将其转化为植物可以利用的形式,适合在营养贫瘠的土壤生长。还有证据表明,银荆可以通过化感作用——即在环境中释放毒素——来抑制其他物种的生长。正是由于这些因素,银荆对西南欧一些国家的“本土物种”开始形成威胁,已被贴上了“入侵物种”的标签。多年前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些生物学概念时,尽管明白它们事关重大的生态问题,却觉得其中暗含的价值观值得商榷,比如本土就是好的,外来是可疑的,归化或许没有问题,过于归化便成了入侵,是坏的。现在,银荆在同一个欧洲的不同遭际让我再次思考这些标准的意义和效用。

我继续浏览其他用户记录的“银荆”条目,又有一个发现:有些条目附带了“非正式”这三个小字——一个灰色标签。回到“用户入门”版块细读,才知道观察到的若非野生物种,而是栽培的植物或圈养的动物,要在上传条目时标注“圈养/栽培”,以免影响“数据质量”。那么,我需要重新编辑我的“银荆”条目吗?我想起在一些地方看到银荆树附近长出了树苗,那是栽培的银荆结出的种子自行发芽生长,这些小树算是野生还是栽培呢?现实的复杂总是会超出标准制定者的设想,银荆的身份如此暧昧不明,全视情况而定。

周末的午后,我们又去大公园里溜达。步道上多是带着小孩的父母,草地上有大学生模样的青年在读书。我走到一棵花朵盛放的银荆树下,细细体味香气——其实有一点豆腥气,熏熏然,不过并不冲鼻。碧蓝的天空下,新叶的金绿色令人心折,蜜蜂在花间流连,嗡嗡声不绝于耳。我不禁感叹在这里做一只传粉昆虫要比别处幸福,冬日温煦,早春的黄色花朵如此纷繁。出园时,我们看到有些人的手中多了几枝黄灿灿的银荆,还瞥见一家人在树下折花。这时我也约略明白,之前路边卖花小贩手中的花材究竟从何而来。然而春光如此明媚,夕阳下孩童们奔跑嬉闹,手持花枝的人们脸孔闪闪发亮、满面微笑,谁还要在意那些教条的标准、有色的标签?此时只要记住——是灿烂的银荆赐予我们这无比美好的二月天。

......

原标题:《当“观鸟”成为新型“追星”生活方式,人类中心主义思维还在吗?》

栏目主编:陆梅 文字编辑:郑周明

来源:作者:周玮

相关文章:

当“观鸟”成为新型“追星”生活方式,人类中心主义思维还在吗?08-27

贵州发现新物种“大娄山绣线梅”08-17

美俄乌三方会晤有望举行?美乌态度积极 普京提和平没提会晤08-17

【海报】反诈必修课07-16

欧洲乐音邂逅贵州非遗:奏响跨越山海的“文化和弦”07-14

近现代名家艺术精品展长沙启幕07-13

“高铁F座最受欢迎”,没买到可线上更换?12306回应07-10

点赞“大国鲲鹏”!运20正式列装空军9年了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