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始于一张膜的“冲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19:37:00    
澎湃新闻记者 何锴 象征着可持续的全新绿色logo、废旧衣物和工厂边角料制成的装饰品、保留原始质感的陈列架……2024年4月,一间特殊的门店于上海正式启动——“安踏0碳使命店”,一家致力于从产品制造到终端运营全方位以减碳为目标的碳中和店铺。

2025年4月22日,即第56个世界地球日当天,安踏集团发布2024年度《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ESG报告)》,该店作为打造可持续消费的示范案例被突出强调。

不仅如此,通过报告中的一组数字,我们可以管窥安踏为与环境共生所做的努力:“推出34款经过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估的产品,其中26款为碳中和认证的产品,总订单量超过850000件。”

嵌入减碳的“冲锋”

走入这家0碳使命店,可以看到安踏于2024年1月首次推出的碳中和产品——“风暴甲”冲锋衣也陈列其中。报告提到,“风暴甲”与安踏冠军跑鞋二代Pro皆已符合PAS 2060:2014碳中和认证。

当调查记者要用脚印和笔去认识、记录世界,当野外摄影师、中华旗舰物种守护者在雨林中冲锋,当每位户外运动爱好者遇到一场突如其来的风雨……一款高性能的冲锋衣往往不可或缺。

安踏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品中环保材料的使用占比。“风暴甲”便是安踏可持续产品的“代表作”之一:高效无氟防水面料来源于可再生材料,减少对石油基产物的使用与依赖。

图片

报告显示,2024年安踏集团可持续产品占比达到30.3%,目标是到2030年将比例提高至50%。

而这样为环保不遗余力的底气,不仅源自安踏要做对的事情的原则,更受益于安踏强劲业绩的支持。

“双轮驱动,总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安踏体育于3月19日发布的2024年财报指出,集团年营收规模同比增长13.6%,达到708.26亿元,连续三年位居中国市场行业前列,加上亚玛芬体育的372.6亿元,则实现1080.86亿元收入,成为全球体育行业千亿俱乐部的第三名成员。

此番成绩无疑是亮眼的。横向而言,安踏体育的营收已经能够比肩一众老牌国际巨头。纵向比较,这一数字接近其十年前111亿收入的十倍,增长之迅猛可见一斑。

安踏何以有如此成长性?今年1月,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世忠在年度总结会上直指核心:“好商品才是品牌的核心,好商品才是企业增长的动力,有好商品才有好品牌。”

持续打造“好商品”,则要求企业在创新研发的方向上发力。

“还是要改产品,通过技术研发把面料做得更耐穿、更精细化,或者更防寒、更防潮等等,有很多方向。”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蒋青云认为,我国纺织业产能巨大,附加价值却相对较小,很多服装企业都被巨大的产能包袱和库存压力所拖累,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企业做出调整,提升产品竞争力。

安踏正是秉持着“好商品”的目标,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及商品转化,核心科技已经基本实现自主研发。基于自研防水透湿材料“安踏膜”打造的“风暴甲”冲锋衣,也成为了年度销量超百万的爆款单品。

头发丝的千分之一

面料是服装的灵魂,防水透湿膜是冲锋衣的“科技心脏”,而这颗心脏,过去数十年一直被国外企业所垄断。

上世纪七十年代,一款被誉为“世纪之布”的科技面料诞生,它具有持久防水、防风、透湿气性能,被广泛应用到户外运动装备中。一件使用这种材料的冲锋衣,至少需要卖三四千元。

“美国国际顶尖品牌的垄断非常厉害,原料、技术、专利、产业链都形成闭环,不是想买就能买。”深耕在这个细分领域的东华大学纺织科技创新中心副主任斯阳坦言,刚开始研发这张膜时,原料、设备、工厂都需要自己解决。

2022年,安踏与东华大学联合成立创新研究院,聚焦纺织行业的关键“卡脖子”问题,防水透湿面料被列为首要攻关项目。

走进东华大学纺织科技创新中心,实验室里有序安置着科学制备和观测仪器。几个人身穿白大褂、面覆口罩、戴着蓝色一次性手套在各自忙碌,或是手握笔、本记录着什么,或是凑在显微镜前仔细观察,或是拿起一张白色的膜专注研究……

这便是斯阳和他的团队,他们正在研究的对象是一张高性能防水透湿膜,在市场上,它被叫做“安踏膜”。

图片


“安踏膜”的制作原理听起来似乎十分简单:先“和面团”,再压成“面条”,温度调至200多摄氏度,将“面条”横拉纵扯,直到它成为一张薄薄的膜。

事实上,每一个步骤都是一项精细的工程。如果用显微镜放大一万倍来观察这张膜,可以看到在单位面积内有无数个纳米级微孔。这些孔洞比水蒸气分子大,使湿气可以透出,却又比液态水分子小,能将雨水等牢牢阻隔,构成了既透湿又防水的性能。

如何让这些孔洞大小适当又分布均匀?拉扯的张力、速度十分关键,“安踏膜”便是通过双向牵引的拉伸工艺研制而成。“每一个孔,大约只有我们头发丝的千分之一这么细”,斯阳形容道。

性能检验的结果是最终判定实验成功与否的依据,这张膜的核心指标便是要能够防水。将它放置在测试静水压的专业仪器下,以一定速度加压,直到出现三个小水滴透过这张膜,就意味着到达性能极限。知名博主“亚军频道”曾将搭载“安踏膜”的面料进行测试,最终测评出的静水压数值为170kpa,远远超过国标的50kpa

然而,每一项科研创新成果最终都需被应用,“安踏膜”的实验室研发成功也并不意味着结束,仍然要走向生产、走向市场,高校、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的联动还有很长的磨合之路。

从实验室到货架

一件衣服从布料纺织到成型量产,还需要经过多少道工序?这或许无法量化,因为从小样品到大样品,最后做出可以量产的商品,向市场靠近的每一步都可能出现新问题。

从上海的实验室来到福建的生产线,跨越的不仅是物理上的路程,更是技术和产品之间的鸿沟。斯阳表示:“实验室到市场的距离不是一公里,而是安踏和我们一起跨越了最后一千公里。”

“高校主要是理论源头的研究,我们可能会更多从产业经验出发,双方有很多不匹配的东西。”安踏集团服配采购创研副总监曾国坪根据自己的体会说道。

怎么让膜在生产线上几万米都不出问题?怎么让膜与面料紧密结合?怎么将膜调整到消费者能接受的成本?每天都有无数的问题包围着曾国坪,作为“安踏膜”材料研发项目的负责人,他有时总被同样的难题反复困扰,胶水就是其中一大攻坚点。

如果将搭载“安踏膜”的面料进行拆解,可以发现是一个被压缩的“三明治”,用普通面料做面包片,“安踏膜”是夹在中间的培根,胶水则如同黄油将两者融合成整体。这需要在1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下,经过上胶、面料贴合、底布复合等流程。

图片


在这一过程中,膜本身的防水透湿性可能会被破坏。“贴到面料上,又会因为胶水把那些孔洞堵住了,透湿就又不好了。”曾国坪的话语揭示出其间的原理。

成功的产品脱胎于反复试错。经过几百次的配方实验,曾国坪的团队才成功配制出现有的胶水,具有亲水性,水洗后不会起泡,同时足够环保。胶辊也花了一年多时间,做了上百次实验,换了20多家供应商,才最终定制成功。

要将“三明治”面料制作成一件冲锋衣,后续还有缝合、压胶、热风等工艺。纺织品化学工程师姚蔚铭曾提出:“胶条接缝处的防水决定冲锋衣的下限。”由此可见,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对摆入货架的产品都影响重大。

“一手抓技术创新,一手抓品牌运作。”蒋青云认为,安踏与东华大学的合作具有示范意义。

产学研是创新的主战场,但这条路的走通经历了高校与企业长时间的共同努力。正如斯阳所说:“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是一个志同道合者齐心划桨的过程,每个人攒着一股冲锋的劲儿,就一定能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持续接力的马拉松

“什么样的文化催生了一个又一个好的商品呢?近几年来,安踏通过投入数亿元成立了action创新基金,让我们的员工形成敢创新、会创新、能创新的创新文化。”安踏集团副总裁李玲如此说道。

年报显示,2024年安踏集团在研发投入总额近2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以上,过去十年累计创新相关投入(含研发)达200亿元,未来五年预计将再投入200亿元用于自主创新研发。

通过构建“六大设计研发中心+超70所高校和研究机构+250多位专家+800多家供应商”的立体网络,安踏开展前沿技术研发专案,为产品创新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好商品”。“安踏膜”正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代表。

当搭载“安踏膜”的“风暴甲”以千元级价格杀入市场,其意义远超单个爆款产品的成功,这意味着中国体育用品产业构建起完整的技术创新生态:东华大学深耕基础研究,安踏搭建产业化平台,上下游企业协同攻关。

“每天都在失败,每次研究都在重复相同的故事。”斯阳轻描淡写地道出科研之不易,防水透湿膜的研究始于2011年,从实验室制备走到生产应用,他花了12年,如今仍在继续寻求改进。

2023年,欧盟化学品管理局在官方发布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限制提案。2024年,我国《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户外运动服装 冲锋衣》等国家标准明确对氟化物的限量要求。冲锋衣迎来无氟化变革的浪潮。

创新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需要持续接力的马拉松。面对无氟化的转型,东华大学和安踏也早就进行了探索。“我们开始尝试在无氟基础上,把生物基环保的材料引入到研究中,去氟化和生物基是两步并成一步走。”斯阳阐述了他的研究设想。

在这一设想基础上,第二代“安踏膜”诞生了,以生物基材料代替原来的石油基材料,引入海洋回收再生尼龙面料,大幅减少生产制造环节碳排放量,用绿色、可持续和环保来提升产品的创新属性。

“创新不是可选项,它是企业的血液和氧气。”李玲表示。

在海拔6000米的高原雪峰,在暴雨如注的户外营地,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正用身体验证着国产科技的可靠性。“安踏膜”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品牌的技术突围,更是中国产品从规模优势向价值高地进军的冲锋号角。

当产学研的齿轮精密咬合,当创新文化与可持续理念深深植入产业基因,这场始于一张膜的冲锋,正在丈量中国智造的新尺度。

视频制作:澎湃新闻·源深视频 出品人:徐香 监制:黄武锋 文若愚 刘霁 导演:何惠子 出镜记者:何锴 统筹:李思宁 制片:徐舒桐 执行导演:龙景 桑文浩 洪舜祥 文案:何惠子 摄影:虞磊 杨政 洪舜祥 徐大伟 视觉设计:牛嘉良 剪辑:张拓海 调色:唐宇昊 混音:吴昊冰)

相关文章:

始于一张膜的“冲锋”04-22

一季度,浙江一企业出口到中东欧国家的订单增长16%04-22

成功摘帽+一季报业绩大增 步步高开盘一字涨停04-22

牛市早报|现货黄金价格站上3400美元,上交所召开私募机构座谈会04-22

东莞今年重大项目计划出炉!樟木头9项目入围,总投资33.77亿元04-22

规模双双破百亿元!一季度“冠军基”“季军基”持仓曝光04-21

杜绝虚假宣传与过度营销!中汽协发布倡议书04-21

蝶变新生!赣州这座老牌商业大楼,将迎来大改造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