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荣
“因为背景调查结果显示‘黄灯’,我们无法进行下一步了。”不久前,应聘某食品公司的罗女士,突然接到该公司HR发来的这则不予录用通知。经过反复沟通,罗女士才得知自己被背调公司标为“黄灯”的原因是:有过诉讼记录、曾经是被告。
有过诉讼记录、曾经是被告,结果背调结果显示“黄灯”,罗女士的入职之路戛然而止。这引发了网友对“过度背调”的讨论。现实中,应聘者因过度背调错失工作的案例频发。这种越界行为不仅侵犯劳动者权益,更在就业市场埋下信任缺失的种子。
背调过度、没有边界,首先是对法律边界的漠视。我国《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有权了解的仅限于“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换言之,背调信息应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要遵循私权侵入最小化、必要性、非歧视原则。其次是对求职者权益的轻视。背调应通过个人授权和法律规制两个程序保障权利侵入最小化,即没有劳动者授权不得调查,即使获得授权也应遵守《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等规定,可许多背调却有意无意侵犯求职者的权益。再次是对背调程序的违背。开展背调的相关主体应遵循6大程序,分别为签署授权、确定范围、多源验证、结果反馈、加密存档、到期销毁,以此确保流程标准、渠道合规。可事实上,部分背调并没有严格依照程序执行,随意性很大。
背景调查只是丈量求职者与岗位的匹配度,而非成为“一把刀”,刺向求职者的隐私与尊严。当背调回归初心,才能真正成为连接用人单位与求职者的信任纽带。
(作者单位:台州第一技师学院)
相关文章:
观点 | 招聘背景调查不能没有边界08-17
28岁女子做取环手术致十级伤残 当事医院致歉:操作不审慎、欠规范07-03
苏州张家港一商户未经协商偷装三块招牌被指影响采光 当地执法部门:已拆除一块招牌07-02
20根金条,正在派送中……06-15
记者走基层|您好,我是您的家庭医生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