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代睿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所长胡京南。徐想摄
答问·人物
胡京南,1978年6月出生,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获第十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级人才荣誉称号。
“如果说蓝天保卫战是一场大的攻坚战,我们一次又一次污染应对过程,就是一个又一个战役。”
4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生态环境领域代表围绕“守护绿水青山 共建美丽中国”与中外记者交流。会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所长胡京南在回答封面新闻记者提问时,讲到了这句话。

△中外记者见面会现场。刘健摄
大气环境研究所是国内最早从事大气环境科学研究的机构之一,该所针对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科学、技术和管理需求,追踪国际大气环境科学发展前沿,在大气环境观测与成因分析、大气污染源排放表征与治理、区域和城市空气质量管理研究领域开展系统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应用理论与实用技术研究,为国家大气环境质量管理提供了全方位决策支持和技术支撑。
胡京南长期从事大气污染防治研究,牵头构建了重污染天气联合应对技术平台,有力支撑污染过程动态调控和科学评估。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机动车实际道路排放测试技术方法,助力提升机动车排放控制策略的科学化、精准化水平。创新区域和城市空气质量管理技术思路,应用于“一市一策”跟踪研究,支撑重点区域和典型城市空气质量改善。
“我长期从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参加工作18年来,主持了国家和地方的科研项目30余项。我和同事们针对京津冀的一次又一次的污染过程开展跟踪研判,快速解析污染成因、识别污染来源,创新了区域和城市空气质量管理技术。我也带领团队在实际道路开展了近千次机动车排放测试,参与了国五、国六重型车排放标准制修订,推动机动车监管从实验室走向实际道路,提升了治污水平。这些研究成果也为京津冀打赢蓝天保卫战、北京冬奥会空气质量联防联控等工作提供了科技支撑。”胡京南说。
回顾为蓝天保驾护航的这些年,胡京南表示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发生在2015年前后,“当时京津冀秋冬季雾霾频发高发,各界高度关注。但是,当时社会上甚至科学界对雾霾成因和来源众说纷纭,各种假说层出不穷,这让管理部门很困惑,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我们科研人员作为参谋部的一份子,需要对每次污染过程开展跟踪研判,这个过程是非常辛苦的。”
他回忆,2015年以来每个冬天的夜晚,一旦出现污染过程,他和同事们就夜以继日地开展分析,有的同事在上半夜收集和整理数据,他和其他同事就在下半夜分析和提炼数据和结论,然后第二天再参加污染过程会商。“也是通过一次又一次摸索,从排放、气象、化学和传输等方面,系统阐明了污染成因。”
“我举一个例子,2015年的时候,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火电燃煤量差不多4.5亿吨,民用散煤用量只有它的1/8左右,大家可能不会太重视。但是我们研究中发现,如果从单位用煤量排放的一次颗粒物看,根据不同煤种区别,民用散煤的排放因子是火电燃煤的十倍到一百倍,可以看到这个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同时,一次又一次的污染过程源解析结果也表明,民用散煤对京津冀PM2.5浓度的贡献可达三成以上。这个研究结论,为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胡京南透露,截止到2024年,全国散煤治理累计达4100万户,有力支撑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京津冀地区已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地区之一,被联合国称为“北京奇迹”,这里面,科技支撑的作用功不可没的。
但胡京南也直言,“虽然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离国际上的领先水平还有差距。”
“就在刚刚过去的秋冬季,京津冀区域经历了三次区域性重污染过程,北京有两个重污染天。从成因分析来看,我国的一次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已从千万吨级降到百万吨级,是过去取得大幅改善的主要原因,但是目前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仍然是千万吨级的排放量,这些污染物在遇到不利气象条件的时候会发生快速的化学转化,生成二次颗粒物,这是当前治理遇到的难点。”胡京南说,接下来,还需要通过优化能源、产业和交通结构,开展重大治理工程,强化污染天气应对等,持续减少污染排放。
“如果说蓝天保卫战是一场大的攻坚战,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污染应对过程,就是一个又一个的战役。在这个战役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教训。”在答问的最后,胡京南说,“我相信,只要坚定信心,久久为功,终将实现蓝天白云的常驻。”
相关文章:
泰国商业部长会见吴志武公使 推动水果季榴莲顺利对华出口04-19
中国船东协会:强烈要求美方停止基于政治偏见的调查和行动,撤销一切歧视性措施04-19
北京市第三批援瓦医疗队开展联合义诊活动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