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上海体育史话》
寻体育历史记忆
《上海体育史话》于1982年10月发刊
是讲述上海体育故事
推动上海体育文史工作的重要刊物
跟随小体
从史话里探索更多上海体育记忆
7月11日至8月3日
2025年世界游泳锦标赛将在新加坡举行
和小体一起为中国队加油!
在男女水球队中
多名上海运动员成功入选
本期体“谈”记忆
小体来为大家讲述上个世纪
水球运动在申城的发展之路
从“表演项目”开始
1921年,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远东运动会曾组织过水球表演,《申报》记载了这次表演赛:“水球表演分白、蓝二组,各队7人,结果为4与2之比,胜利归蓝队。”当时由于场地设置较小,池水也浅,因此表演时间较短。
1935年6月,《勤奋体育月报》介绍了水球场地及比赛要求,池宽为18.3米、池长17.4米至27.4米、水深0.914米,正式比赛为14分钟,但由于该项目并不普及,所以一直没有举行正式比赛。

上海队与广东队进行水球表演
1948年,旧中国第七届全运会在上海举行,水球被列为表演项目,上海派出10人参加。
组建集训队
1955年8月,原国家体委在上海组织了全国游泳竞赛大会,其中包括水球项目,共五支队伍参加。上海临时从游泳爱好者中选拔组成水球队,最终获得第二名。次年又组织了七单位游泳对抗赛和全国水球赛,上海同样是临时组织业余队参加,仍获第二名。
1958年,为迎接第一届全运会,原市体委开始组建集训队,主要队员是大学生和工人,教练由印尼归侨洪裕科担任,铁路工人徐妙根担任队长,在全运会上获第五名。
1960年,上海体院运动系成立,设水上班,其中包括水球,留下了原集训队的徐妙根、陈约翰、黄尔敏、盛春生、奚伯康、唐振鑫等,另有部分游泳队员转练水球,教练由叶廉华担任。同年,原国家体委设甲、乙组水球联赛,上海队在甲级赛中夺得第三名。
新鲜力量涌入
之后的几年间,上海水球队迎来了更新换代的时期,部分老队员退役,同时又有新手入队。到了1965年3月,全队每天在海水中训练达8小时,队员的体力和技战术都有了较大进步,在第二届全运会中收获第三名。1971年,全国水球恢复比赛。上海队尚留有10名队员,在当年比赛中获冠军,并在1972、1973年连续卫冕。

全运会水球比赛
1973年,为迎接第七届亚运会,原国家体委组建了国家集训队,上海唐振鑫等6人入选。1974年8月,中国水球队成立,获得第七届亚运会亚军。
1974年以后,上海再次迎来人员变动,新手陆续充实进队。1975年,在第三届全运会上,由赵英华兼领队、徐鸣德任教练的上海队保持了第三名的成绩。1976年,赵英华、徐立三、瞿保卫、李谋时等队员再度入选国家队。
1977年,国际比赛规则作了一系列改动,鼓励运动员在快速游动中发展技战术,这就对运动员的体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时,上海队正值青黄不接的时期,老队员相继退役,年轻队员技术尚未成熟,成绩也有所下降。这期间,赵英华集领队、教练员、运动员数职于一身,他沉着应对,积极团结教练和运动员,在训练中带头坚持大运动量,同时不断排除各方面对训练工作的干扰,全队运动水平因而得以稳步提高。到1979年第四届全运会时,成绩再度回升至第三位。
科学训练获佳绩
1980年,国际游泳联合会接纳中国入会,这为运动员们增加了国际交流的机会。同时上海水球队还在有针对性地逐步加强科学训练,入选国家队的人数不断增多,在一系列国际比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20世纪90年代后,上海水球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运动成绩保持在全国前三名。据统计,1990-1999年这10年间,上海水球队共夺得8次全国冠军、16次全国亚军。上海队涌现出葛伟青、余利君、李文华、许广浩、王贝铭等众多优秀的运动员,为国家队不断输送人才。
相关文章:
体“谈”记忆|从表演到竞技,水球运动在申城“由冷变热”07-06
世界泳联世锦赛名单公布!全红婵因伤缺席 12岁“小孩姐”将出战07-05
7月2日·上海早新闻07-02
乐高乐园再回应“过山车故障”:骑乘设备检测到异常自动停止,已向游客致歉06-29
突发预警!上海这几个区警惕灾害↗"我能抱你吗"?上海爷叔街头"冒昧"一问,看哭…06-29
花滑奥运资格赛及中国杯运动员选拔办法公布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