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少年“过人”,城市“破门”—— 南京“校园足球”发展观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8 07:43:00    

有人说,青训强,则国足未来强。

“苏超”赛场上,南京队24号球员司俊琰带球“过人如麻”,助力10号球员滕帅完成“帽子戏法”;19岁大学生球员白洋在补时阶段晃倒两名后卫,推射球门死角得手。7月6日的“和平杯”国际足球锦标赛上,从南京走出的周雨诺最后时刻远射破门,中国U16男足完成“准绝杀”……

这些高光时刻,都来自从校园到球场数十年如一日的沉淀,也映照着他们的努力与幸运——毕竟,能留在绿茵场上本身就已不易。

无数岔路口遍布他们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有的孩子,12岁就退役,进入中学后不再踢球;有的孩子,早早签约进入俱乐部梯队,成为职业球员;有的孩子,为了接受更好的训练,十几岁孤身远赴异国他乡……

他们的无奈、亢奋、艰苦、喜悦,涂抹着中国足球未来的底色。

戴宥哲在球场。

少儿足球,南京名片

“我长大后要成为‘黄毛’那样的球员!”在目睹“苏超”南京队滕帅实现“帽子戏法”后,一个幼儿园大班的男孩在枫冠青训的训练场上立下豪言;在“苏超”南京队与苏州队0∶0打平后,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以下称鼓楼一中心)足球队的小球员在电视机前号啕大哭:“等我来打败你们!”

每次看到这种场景,枫冠青训主理人朱涛(化名)都觉心头一热:“‘苏超’是我们青训人的一束光。”

今年年初,朱涛在南部新城创办枫冠青训,为幼儿园到小学四年级孩子做足球启蒙。“那时报名人数就不少,‘苏超’爆火后,报名的人数直接翻了一番。”

从1999年,雨花台中学最早启动校园足球项目,到2024年,南京在全省率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校园足球工作的实施方案(2024—2029年)》,推动校园足球改革,作为南京足球青训体系的人才池与基础载体,南京校园足球通过“体教融合”模式,培育了一批优秀球员。经南京市教育局统计,“苏超”南京队50名球员中,有22名从南京校园足球队走出。

在成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之后,不久前,南京又入选全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地区,成为我省唯一一个足球领域“三挂牌”的城市。

目前,南京建成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94所,完成青训中心全市各区全覆盖;4个区完成“631”体系建设,计划在2027年底在全市所有区完善该体系。“631”体系是指,每县区至少布局6所小学、3所初中和1所高中,畅通小学、初中、高中相衔接的“631”一条龙足球特长生升学保障通道。

12岁左右,很多踢球的孩子因学业压力大、职业出路窄,便“退役”转回普通学校。中考时,他们则面临双重困境:体育特招生名额少,文化分数线并不低,多数人被迫放弃足球回归普通升学路径。现在,南京家长焦虑的“12岁退役”和“中考淘汰”现象得到一定缓解。

在大型赛事中,南京少儿足球成绩十分亮眼:2024年“省长杯”校园足球联赛中,南京22支学校代表队参赛,其中12支队伍进入前八,夺得2个组别冠军、1个组别亚军。去年5月,中国女子二队夺得首届国际中体联足球世界杯冠军,其中5名球员来自南京。

《明眸足球》主编、足球青训领域网络达人张沛沛,多年观察全国各地校园足球发展情况,总结出南京校园足球三大特点。

第一,小学阶段实力全省最强,遍地开花。“鼓楼一中心、浦口行知小学、雨花实小……”他一口气报出的十几所小学遍布各区,大多都曾获省市级荣誉。

第二,优质人才资源集中。目前,南京全市注册教练员共计595人,注册裁判员总数约1500人。来自外省的鼓楼一中心00后教练员王一泽说,高考择校时,他在全国几所体育类大学中选择了南京体育学院,“很早就听说南京人文环境好,对外地人博爱、包容。”

第三,“大部分家长认可校园足球,不唯学习论,为孩子踢球愿意付出极大代价和精力。这种情况在全国都比较少见。”他感慨地说。

小足球,大教育

蒋宇龙为球员戴上队长袖标。

早晨6点多,充足睡眠后,住在南京奥体中心附近的小学生张旭诺起床了。妈妈给他准备了一份营养丰富的早餐:有机蔬菜、西藏牦牛肉、热牛奶……每日食谱都在计划中。

前华为员工、现在自己经营IT公司的爸爸张礼陪孩子晨间朗读、给他换好球衣、驱车前往浦口行知小学足球场。早晨8点,球场上已有几十个穿着球衣的孩子在训练,家长们守在一旁用手机拍摄记录,见缝插针地送上毛巾和水,叮嘱几句,“刚才那个动作不对吧?”“等下请高导帮你纠正。”

完成功课后,张旭诺每天有约5小时的足球训练,每周两次加练,连看一场完整的“苏超”球赛都没有时间。爸爸张礼全程陪同,从未有一日懈怠。

张礼说,自己的目标并非直指培养出C罗或梅西那样的大球星。“或许刚开始有过这样的幻想,但一步步走来,我觉得足球带给孩子的成长最重要。”

他说,孩子起初在队里只能做替补,性格敏感细腻,几年来,在“高导”的训练下,孩子成为队里的主力队员,心理强大到能面对每一次成功或失败。

他口中的高导是浦口行知小学足球总教练高升。

高升曾效力于一家中超联赛俱乐部,后因转会与俱乐部产生矛盾,他心灰意冷,在职业生涯黄金期一度放弃足球梦。大学毕业后,他来到南京,实际是为了“疗伤”。“10年前,浦口行知小学还是个村小,也没有足球队。天一黑,街上就安静下来。练完球回宿舍的路上,抬头是满天星光。”

这10年,他向各中学培养输送了100多名足球小将,也在南京成家立业,南京让他的足球事业有了新的方向,他对这座城市充满感情。

在体教融合背景下,高升对在校园中挑选和培养球员有自己的心得。学校有名男孩身体素质好,但非常调皮,是班里的“刺儿头”,高升不愿意让他加入球队,但男孩却找到他说:“你让我踢球,我就不捣蛋!”

他心里一动,就让男孩进了球队。在球队里,男孩释放了精力,懂得了遵守规矩,不仅不再调皮捣蛋,学习成绩也大幅提升。“这就是足球的魔力。”他说。

鼓楼一中心足球总教练蒋宇龙也发现足球对孩子的成长有特殊作用。球队一名男孩情绪极不稳定,经常大哭大叫。蒋宇龙便让他去做守门员训练,在人数更少的训练队伍中,教练注意力更集中,更有精力因材施教,孩子的存在感、自信心不断提升。前两年,这个孩子已经完全平稳下来,考进一所重点中学。

秉持“小足球、大教育”理念,南京将体育竞技和教书育人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为足球人才储备奠定基础。在近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南京市合格率、优秀率保持全省前列。

张礼说:“很多人认为踢球影响学习,但我看见,孩子在训练中学会坚持、合作、扬长避短。即便他将来不再踢球,足球锻炼出的品质也是他一生的财富。”

做不成球星,也要有好出路

“小足球、大教育”的模式固然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下一代,但校园足球意在普及和教育,且一路要和升学相伴,与“培养精英球员”之间存在很大冲突。“普及—选拔—精英化培养—输送”的单向流程,实则贯穿大规模的、无法挽回的“淘汰”。

一位南京青训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为记者画出一个金字塔形图,为小球员做未来推演。“在校园足球体系里,假设有10000个孩子由社会机构、幼儿园、家庭进行足球启蒙,那么几年后进入小学校队的孩子,只剩下1000人;再过几年,经历12岁退役、升学淘汰、主动放弃后,能留在中学校队踢球的球员只剩500人;这500人中能以足球特长生、运动员等身份进入高校校队的球员,只剩100人,而这100人中,能进入中超、中甲等联赛的球员,只有一两个。”

在训练的强度与专业度方面,目前南京只有部分足球特色学校聘请D级及以上教练员,大部分学校聘请E级及以上教练员,校园足球的训练时间也只能安排在课业之余。张沛沛曾和我省某市队教练交流发现,即便是市队也无法做到每天训练,“又有多少校队能坚持每天训练呢?”

此外,升学压力之下,足球与学业不可能并重,大部分人不得不放弃一个。权衡的天平往往倒向学业,那是一条体系更完善、未来更有保障的路。

在南京足球特长生的升学与评价体系中,文化分仍占很大比重。几位受访的业内人士都曾见证“好苗子”因文化分低,无奈进入职校。这类学校大多无法提供优质的配套资源,很难组建高水平的校队,相关学科发展也良莠不齐,球员未来或许只能将足球作为爱好。

当然,也有职业俱乐部向“好苗子”伸出橄榄枝。但未成年人签约进俱乐部是一种更大的“赌博”——这几乎等于放弃学业,同时要应对俱乐部内极其激烈的竞争和残酷的淘汰,数年后也可能面临棘手的巨额转会费问题。

有人选择跳出这个模式。去年,戴荣荣把15岁的儿子戴宥哲送到西班牙巴塞罗那留学。戴宥哲曾是鼓楼一中心的校队主力,他文化成绩保持年级前几,足球场上也是公认的实力顶尖。

“在巴塞罗那,孩子在校内可以学习语言和中学课程,在校外可以参加更多高水平赛事,接受更高专业度的训练。”戴荣荣坦言,国内已经有很多足球小将被送去国外留学。这不仅是一种教育投资,国外许多学校都有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服务,比如在巴塞罗那读高中期间,孩子可以通过足校累积资源,在本地职业俱乐部接受青训,高中毕业后通过考试认证,就能拿到与欧足联级别对应的足球教练证书,为未来就业提供一定保障。

“我想把孩子培养成有文化的运动员。希望孩子未来回国,为国家队效力。”戴荣荣说。

校园足球是寄托中国足球未来的基础工程。南京正在构建完善基于幼儿足球嘉年华、小学精英训练营、初中后备人才遴选、高中特长生培养的人才培养通道。下一步,只有解决高校招生、打通职业与校园的壁垒,才能让球员的追梦之路不再越走越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下一脚,射向哪?

“培养一个好的球员,需要家长的支持、球员的坚持和教练的扶持。”蒋宇龙总结。

戴荣荣认为,戴宥哲能做到学习足球两不误,是因为在鼓楼一中心时,老师为他培养了“作业在课间完成,老师检查合格后才能去练球”的习惯。多年来,从鼓楼一中心走向中超、中甲等职业队的球员多达50多人。

去年,南京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校园足球工作的实施方案(2024—2029年)》明确将深化校园足球教学改革;计划到2027年,试点建设1—2所新型校园足球学校,建成3—5个区域性全国校园改革试验区;突破校际壁垒、联动合作高校建立足球师资共享机制……

目前,南京4家市级青训中心承接覆盖12个区级青训中心的选拔晋升队员,打通高中,并通过3+4(3年高中+4年南京体育学院本科)、5+2(5年南京商业学院大专+2年南京晓庄学院本科)联合培养计划,打通大学升学通道。

但在“职业or校园”这个“生死抉择”的关口,对于一些梦想成为职业球员的孩子来说,还需要打破职业与校园之间非此即彼的壁垒,实现灵活流通。

20多年前,一个日本中学生在大阪接受职业梯队青训时被教练认为“资质平庸”,被淘汰后回归校园。在第83届日本高中足球全国大赛上,他率领母校打入全国4强,被球探发现并获得职业联赛机会。他就是亚洲顶级球星本田圭佑。

在日本,球员可以在职业青训和校园足球间自由切换,即便是校园足球也有专业化、系统化的训练。同时,有100多年历史的全国高中联赛关注度居高不下——媒体造势、当红女星做“应援经理”、每年有4000多支队伍进入预选赛、超10万名球员参与。俱乐部密切关注赛场球员表现,挖掘人才,校园足球也能诞生大量“国脚”。

前不久,17岁的“苏超”泰州队主力武之程因在“苏超”赛场表现突出,被中超球队长春亚泰选入一线队,成为首位从省级联赛踢进中超的选手。

南京的校园里有多少“本田圭佑”“武之程”,在等待一个发光的舞台?中国U16男足日本籍主教练浮嶋敏认为:“中国有很多天赋高的球员,如果能有更完善的体系和环境,他们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期待年轻球员能每周都有高水平比赛可踢。”

自2024年开始,南京在全年龄段开展青训中心联赛,面向足球特色学校和社会青训俱乐部开放;“校长杯”“校际杯”“区长杯”“市长杯”四级校园足球竞赛活动体系常年参加人数近20万人次;举办江苏省大学生联赛与“南京城市杯”大学生联赛;推进南京都市圈足球交流活动,都市圈十城市签订青少年足球发展协议……

除了以政府为主导的赛事,也应鼓励不同水平的学校、俱乐部之间,多多进行友谊赛和商业赛。不排斥创新赛制,根据每个球队的强弱项和特色,玩出更多花样,吸引市场与流量,或许能打造下一个“苏超”。

创办了“中国足球小将”项目的知名足球评论员董路,在2021年发起创立2034杯小学生足球大会。7月26日,第五届2034杯决赛在苏州奥体中心举办,现场座无虚席,直播间涌进数万观众,弹幕上有人说“这就是中国足球的未来”。

“2034”是一个特殊的数字——球迷们希望这一批小球员,在2034年能代表中国足球踢进世界杯。

它饱含着两代人对足球无尽的痴迷与希冀:总有一天,每一个绿茵场奔跑的孩子,都可以踏上自己的星光大道。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雨薇 管鹏飞 李俊伟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相关文章:

少年“过人”,城市“破门”—— 南京“校园足球”发展观察07-28

江苏好高职·招生问答|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行业企业“量身定制”培养多样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07-26

探寻父亲身份07-26

复星旅文回应Club Med“换帅”:决策中心将继续保留在法国07-23

女篮亚洲杯|综合:日本队和澳大利亚队晋级决赛07-20

(体育)垒球——女垒亚洲杯循环赛:中国队胜马来西亚队07-15

赛场内外,“俱”用实力参与这场世界级对话07-14

杜辟蹊径|首秀打消所有疑虑!杨瀚森代表开拓者出战夏季联赛,全能表现赢得认可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