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经济年度人物,华峰铝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国桢

乌江之畔的重庆涪陵白涛工业园区,华峰铝业有限公司(下称“华峰铝业”)压延车间里重达20余吨的铸锭在490℃的高温下经历蜕变。经过10多道精密工序,它的厚度可从580mm左右被极限碾压至行业最薄的0.03mm,相当于将一块砖墙压缩成一张蝉翼。
这些泛着冷冽金属光泽的铝材,将嵌入新能源电池散热系统、液冷超充桩核心模组,抑或是飞机上的燃油管路。作为工信部认证的制造业单项冠军,华峰铝业用17年完成“跟着学”到“领着跑”的跨越:国内市场占有率居前列,全球市场份额前三;累计投入11.3亿元开发79项专利,攻克多项关键技术。
掌舵人陈国桢和团队正驾着“三驾马车”,在铝基新材料领域掀起一场风潮。当记者走进这座国家级“绿色工厂”时,看见了一幅由实验室里纳米级钎焊层的微观世界、生产线上每秒15米的银色洪流、智慧大屏跳动的全球碳足迹数据,共同勾勒出新质生产力的鲜活图景。
第一驾马车
技术深水区的“硬核突围”

在华峰铝业的千级洁净实验室,科研人员正用场发射电镜观测铝材断面,评估材料在极端工况下的性能稳定性。镜头之下,7层合金以0.2微米精度精密叠合,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300,纳米氧化铝颗粒如星辰镶嵌其间。
“这种水冷板材料抗拉强度比传统产品提升40%。”华峰铝业董事长陈国桢说,这项耗时5年、耗资2.3亿元的研发,颠覆了汽车热管理系统沿用30年的钎焊工艺。
“钎焊技术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陈国桢解释,这项技术主要依托的是钎焊材料和工艺,若使用普通的合金和工艺,在整体熔化时会导致结构坍塌。这个过程,要把华峰铝业的钎焊材料加工成型,再将其与要合成的材料或部件组紧贴一起进入钎焊炉。当钎焊炉温度升至600℃后,钎焊层因熔点差异发生熔化,冷却凝固后即可将分离的材料或部件固化成整体结构。
“我们又在这个基础上有技术革新和突破。”陈国桢说,现在钎焊材料在使用时可以实现免钎剂,这又是一次重大的技术革新。原本需要添加钎剂才能完成的焊接工艺,现在通过产品创新实现预埋钎剂,就像“自发热火锅”在一定温度下自动激活焊接。“去年已开始小批量应用,未来将成为支撑业务发展的另一个新增长点。”
此外,华峰铝业技术突围得意之作还有刀片电池壳体材料。
2018年,知名汽车品牌提出“将电池厚度压缩至13毫米”时,全球尚无“刀片电池”成熟解决方案,有外国供应商断言中国十年内造不出这种材料。

陈国桢和实验室团队通过成分优化、工艺调整以及精密圆刀分切,实现强度、成型性以及边部质量的协同突破,成功为汽车品牌电池减重和降本。
2020年,刀片电池壳体材料走下实验室、走进生产线,该材料的成功开发为国内外行业首创,填补了国内外刀片电池材料生产技术的空白。
据技术数据记录,研发团队经历217次配方调整、42次轧制工艺优化,最终突破245MPa强度、40%剪切率的行业极限。现在,华峰铝业的9万吨特种铝材已被装进知名汽车品牌百万辆新能源汽车中,实现货值已超30亿元。
2022年随着知名汽车品牌某款车型的发布,这项CTB技术也频频亮相,CTB技术是在CTP技术的基础上,把车身和电池系统进行高度融合,让动力电池系统既是能量体,也是车身结构件,所以要求水冷板材料具有优异的成型性能以及超高焊后强度。
陈国桢和实验室团队提出“梯度化三明治结构”构想——通过高强层、过渡层、成型层的交替叠加和复合,实现强度与成型性的协同突破,成功为知名汽车品牌电池减重和降本。
2023年,CTB水冷板材料走下实验室、走进生产线,该材料的成功开发为国内外行业首创,填补了国内外CTB水冷板材料生产技术的空白。
最终,研发团队突破了35%延伸率、100MPa焊后屈服强度的行业极限。“算经济账还是非常划算的。”陈国桢说,在新能源领域如火如荼发展的当下,华峰铝业聚焦电池创新结构、热管理系统等关键创新点,目前在该领域已领先同行1年-3年。
一系列技术突破源于每年超3%营收的研发投入和169人的金字塔型科研团队。数据显示,企业近五年累计研发投入11.3亿元,相当于每天花约62万元用于科技创新。“生产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陈国桢说,“目前已开发79项专利技术,其中39项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多项技术被写入国家行业标准。”
第二驾马车
行业棋盘上的“全球落子”
在华峰铝业的智慧大屏上,跳动着全球40个国家的订单数据、物流信息。这个24小时运转的“世界时钟”,见证着华峰铝业全球拼图的演变。2024年企业出口量约13万吨,算下来占营收的30%,而这个数字在2016年时仅为3%。
“2018年时,企业以20%左右的市场份额贡献40%利润的格局发生改变。”陈国桢说,他相信全球市场具有动态平衡性,北美市场收缩时东南亚等区域将补位增长。

当时企业采取了“双轨策略”:一面以重庆、上海双基地的35万吨产能矩阵扩大中国本土出口,重点布局东南亚市场;一面采取“技术输出+属地建厂”的出海模式。这就像下围棋一样,既要守住中盘,又要着眼外势。
“客户迫切希望我们这样的核心战略供应商在海外建厂,我们也正在积极筹划海外布局。”陈国桢说,目前海外已有50万吨电解铝产能待转化,预计可创造160亿元产值。
母公司华峰集团率先“走出去”,在印尼投资建设100万吨/年电解铝项目。这是东南亚规模最大的铝产业基地,标志着中国电解铝技术首次出海。上游产业链布局提供原料和产能支持,下游产业链发展自然水到渠成。
“初步估算海外建厂投资规模约30亿元,否则难以形成完整生产链。”陈国桢思忖之后说,华峰铝业海外项目正在综合评估选址地的政策、政治安全等因素,尚未最终确定落地位置,但相关规划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
几年前的全球铝展会上,华峰铝业推出的0.08mm超薄翅片材料受到日企关注,实现了技术从“输入”到“输出”的历史转折。这一材料主要面向汽车热交换器领域,相比传统多层复合材料(如含镁/铜的复合板),其单层结构设计降低了25%以上的制造成本,同时导热效率提升15%。
“再比如电池铝箔,以前是进口日本和韩国的,现在已变成我们出口给他们。”陈国桢说,“过去我们跟着ISO标准走,现在开始有了标准输出能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华峰标准’。”
人才国际化是华峰铝业的另一张王牌。在其研发团队里,有日本、韩国、北美等不同国籍成员,也有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国际人才在一起碰撞出的创新火花,能让华峰铝业的创新跟上国际步伐,成果也更容易被国际市场认可。
第三驾马车
未来赛道里的“超前卡位”
在全球布局的热血思考中,陈国桢将思绪拉回到2008年企业初创之时。
“那时候边学边做,就像行业里的学徒,对铝加工非常陌生。”陈国桢说,在17年的奋斗中,这家曾以“跟着学”姿态起步的企业,已蜕变为全球铝热传输材料领域的“领跑者”——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前列,产品出口全球40余个国家和地区,奔驰、宝马、特斯拉、比亚迪、小米等全球主要汽车商的车型中,都有华峰铝材的身影。
这种跨越式发展的背后,是陈国桢对行业趋势的精准预判。“铝加工是万亿级赛道,中国作为铝资源富集国家,必将迎来黄金发展期。”在陈国桢看来,铝材应用场景将从现在的交通、建筑,向算力液冷、储能系统等新领域呈指数级扩展。

数据显示,中国铝加工产业规模已占全球60%以上,而华峰铝业所处的压延铝材领域,正随着新能源、算力基建等产业爆发迎来二次增长曲线。“铝的可回收率超95%,导热性是钢铁的3倍,成本却只有铜的1/3。”陈国桢用数据勾勒行业前景。
华峰铝业正在将这种判断转化为战略布局,瞄准算力中心液冷、空调“铝代铜”革命、绿色储能三大阵地超前卡位。
陈国桢提到的“沉浸式液冷膜”技术,能将服务器散热效率提升40%,未来数年的需求量将大增,目前研发的产品已进入一些头部企业的供应商名录。
更大的市场变革将发生在民用领域。“3年-5年内家用空调的铜管有望大规模被铝管替代。”陈国桢说,目前有空调头部企业已完成技术验证,正在主导走这条道路了。一旦市场爆发,仅空调行业年需求就将突破百万吨,相当于再造一个汽车用铝市场。“如当年押注刀片电池材料一样,现在投入的每一分研发经费,都将是在为未来市场话语权投票。”
重庆基地的产能跃升指日可待。“2026年新产线投产后,重庆基地产能将迎来突破式增长。”陈国桢说,在“科技创新+全球布局”的双轮驱动下,华峰铝业重庆基地的产能将在2026年增加一倍多,形成显著的增长空间。“重庆基地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核心重点之一。”
2月20日,华峰铝业对外公告二期建设年产45万吨新能源汽车用高端铝板带箔智能化建设项目。项目将在原有用地及新增用地上建设热轧车间、冷轧车间、智能化物料库等系列厂房和绿色智能生产线。公告显示,该项目总投资预计超过26亿元,设计产能为45万吨,产品包括15万吨高端铝板带箔材料及30万吨热轧铝板带箔坯料。
华峰铝业的智能车间里,银色铝材日复一日在产线上奔腾。从跟跑到领跑、制造到智造,“三驾马车”将华峰铝业的创新基因镌刻进全球产业链的核心地带。44岁陈国桢的目光已越过巴山渝水,投向了更辽阔的星辰大海。在江风掠过车间屋顶的光伏板声响里,中国智造向高端攀越的故事正在继续,世界铝材加工地图上的重庆坐标将越发耀眼。
上游新闻记者 付迪西
相关文章:
佐力药业:一季度归母净利润1.81亿元,同比增长27.2%04-24
陈国桢:靠着三驾马车 华峰铝业从“跟着学”变成“领着跑”04-24
加强司法保护 去年广东全省法院知识产权民事判赔总额超88亿元04-24
性能续航超能打?真我GT7全面评测04-23
三位85后校友开面馆,一年卖了11个亿04-23
泽璟制药一季度亏损收窄28.45%,为何谈盈利仍为时尚早?04-23